【书评】黄朴民:兵学文本研究领域的新突破 ——读《汉文兵书的西夏文译本研究》所得 丨2510013(3227期)
《汉文兵书的西夏文译本研究》是有关西夏文翻译汉文兵学典籍的学理分析与价值总结的标志性成果,它的完成与面世,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第一,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个生动的历史范本。第二,呈现了夏译兵书的整体面貌。第三,为探究和再现唐宋时期兵书文本的形成提
《汉文兵书的西夏文译本研究》是有关西夏文翻译汉文兵学典籍的学理分析与价值总结的标志性成果,它的完成与面世,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第一,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个生动的历史范本。第二,呈现了夏译兵书的整体面貌。第三,为探究和再现唐宋时期兵书文本的形成提
9月2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14项冷门绝学研究成果集中亮相,甲骨上的刻痕、西夏文的经卷、濒危语言的声韵,这些曾藏于学术深巷的“文化遗珠”,终于走到聚光灯下。这场发布会不仅是对十年磨一剑的学者们的致敬,更照亮了一个值得深思的命题:在追求即时效益的时代,我们该如何守
四年前,西安交通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孙飞鹏在申请项目时定了一个小目标——至少完成100件西夏陵残碑及文本残件的缀合。如今,他完成了大约70件。“虽因残损严重无法整体复原,但拼合成相对较大的残块,还是能为西夏历史以及语言文字研究提供一些新的材料信息。”这位学考古出身
1909年,俄国考古学家科兹洛夫在我国内蒙古额济纳旗发现了著名的黑水城遗址,从此,“西夏”这个存在近两百年又从历史中消失得近乎无影无踪的神秘王朝,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
在中国5000年文明史上,能被称为“十朝六十六帝”的姓氏,唯有李姓。这个从狱神后裔逆袭为皇族的姓氏,凭借独特的政治基因和文化韧性,在14个朝代中建立起38个政权,统治时长累计达1079年。其影响力不仅塑造了中国历史的骨架,更以文化基因的形式延续至今。